本文转自:内蒙古晨报
在“赋能”与“等待”中读懂教育的温度
——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辛文娟
在“赋能”与“等待”中读懂教育的温度
——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辛文娟
□晨报融媒 张乐 赵纳森
在高中校园的晨光与暮色里,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的历史老师辛文娟已走过11年教学生涯。2014年,辛老师就以免费师范生的身份踏上讲台。她见过青春期的迷茫与倔强,也见证过无数次微小却坚定的成长。她的教学理念,藏在“考后赋能单”上整齐的字迹里;躲在学生藏在防火门后等待的拥抱中;更写在“严中有爱、学业与品质并重”的日复一日里。对她而言,教育是陪学生跑一场漫长的人生马拉松——在这场奔跑中,让他们找到方向,守住初心,更学会与世界温柔相待。
“考后赋能”里的成长哲学: 不只追分数,更要养底气
“高中生的压力像紧绷的弦,光施压不行,得学着松绑。”辛文娟说。她从不把“成绩”当作唯一标尺,每次考试后,一张“考后赋能单”成了班级标配:学生们写下错题反思,分享学习妙招,再互相贴上鼓励的便签。“不是为了比谁考得好,是让他们知道‘问题能解决,努力有痕迹’!”
2021届有个“反应慢一点”的姑娘,高考时没达本科线,但在辛老师的鼓励下,一路从“专升本”到“考编制”,如今变得“乐观又强大”。“或许学生以及家长总给自己设置的成绩底线是本科,但人生没有‘底线’。”辛文娟说,比起分数,她更在意学生是否“三观正、有方向”。在她的班里,规则不必“高大上”,但“按时交作业、认真听讲”要坚持三年;竞争不必“你死我活”,但“互相讲题、分享笔记”成了常态。
“他们或许不是最聪明的,但得成为‘心里有数’的人。”这是她对“学业与品质并重”的注解。
防火门后的拥抱:
严中有爱,是教育最美的模样
“对高中生,要严,但得让他们知道‘严是因为在乎’。”“今天为了迎接你们,我特意换了高跟鞋,平时我也像其他的班主任一样,爱‘扒后门’”辛文娟略显羞涩地笑着说道。其实她的“严”,体现在三年如一日的晨读监督、作业抽查;而“爱”,藏在她记得每个学生的小习惯里——谁爱打篮球,谁总在数学课上眼神发亮,谁会偷偷在笔记本上写心事。
至今仍记得第一届学生毕业那天,当我准备锁门离开教室时,一群孩子突然围上来,“之前总怕接不好前辈的班,那天才懂:真心换真心比什么都管用!”还有2024届毕业的孩子们,故意藏在4楼与5楼的防火门后等着我,没说什么话,只是一个个拥抱,却让她转身就红了眼眶。
这些瞬间,让她明白高中生的“叛逆”背后,是更细腻的敏感与骄傲。“他们有自己的想法,就得给他们尊重。”她从不强迫学生“必须怎样”,而是抓住每个教育契机。“抓大放小,持之以恒。”她笑着说,“班级管理就像种庄稼,施肥、除草,急不得,但不能停。”
被学生教会的事:
因为热爱,所以认真
“其实是学生在教我怎么更好的当老师。”辛文娟坦言,刚工作时,她总追求“完美”,教案写得密密麻麻,课堂节奏卡得分秒不差。但看着学生们因为热爱篮球而拼尽全力,因为喜欢英语而主动背完整本单词书,她慢慢学会了“松弛感”。
“他们因为热爱而认真,我为什么不能?”如今的她,会在班会课上让大家聊聊“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”。初见辛老师,给人一种严谨、认真、严肃的感觉,然后转眼又见到课下的她,也与学生“打”成一片,也是一位大大咧咧又不失可爱的一位大姐姐。从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成长,曾经纠结“不完美”的她,如今懂得“高考再难都能陪他们熬过去,生活里的坎儿怕什么?”
“我希望他们走出校门后,记得的不只是历史年份,还有‘认真对待人生’。”当被问起对学生的期许,她轻声说:“希望孩子们永远保持纯真与热爱,也愿他们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。”
从“考后赋能单”到防火门后的拥抱,从对“本科线”的坚守到对“终身学习”的期盼,辛文娟的教育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只有寒来暑往的琐碎与真诚。11年里,她目送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向远方,而学生们也在不经意间,把她变成了更温暖、更坚定的模样。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